![]() |
||||
首页 | ABS回料 |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 ABS回料行情 | 关于 |
|
|
|||||
辽南芦屯镇五百家塑料制品企业面临转行08年,对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芦屯镇人来说,注定不会是一个平静之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这个超薄塑料袋生产大镇推上了风口浪尖。芦屯镇,这个只有103平方公里的辽南小镇,坐落着数百家塑料袋生产企业,年产值高达20亿元,塑料袋销售量占全国比重约1/5。芦屯镇人对塑料袋消息的关注程度远远高过大城市中的使用者,也很难有人想象他们眼下复杂和躁动的心情。 从无到有,一个塑料大镇的兴起 “我记得是1985年,我卖了一批货到沈阳,一下净挣3万元,十元一张的大团结一摞摞码在炕头的柜里,我们夫妻俩高兴得一宿都没有合眼。” 1月17日早晨,长城塑料厂老板刘铁民吃完早饭后,打开电脑开始浏览新闻,而有关塑料袋方面的消息和专家评述是他关心的重点。 在芦屯镇火车站前的一条街上,像刘铁民这样楼上住人楼下开厂的塑料工厂约上百家。刘铁民从1982年开始涉足这个行业,靠卖塑料袋赚的钱建起了这栋两层小楼。很多当地人过着和他相似的生活。 刘铁民把自己称为“塑料人”,像他这样的元老级仍活跃在塑料业的并不多。他说:“当时是改革开放初始,很多人怕政策不稳,赚了百十万就赶紧收手,还有一些人破产倒闭了。” 创业初期,刘铁民和妻子从大连的塑料厂买来半成品,然后手工压合成塑料袋,卖到沈阳、长春、通辽等地,用收来的货款再去大连进货。 “当时,我们是夫妻店,把它当副业搞,也不耽误家务活。我记得是1985年,我卖了一批货到沈阳,一下净挣3万元,十元一张的大团结一摞摞码在炕头的柜里,我们夫妻俩高兴得一宿都没有合眼。”刘铁民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很多芦屯人看到像刘铁民这样的人加工塑料袋挣了钱,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同时,用机器设备加工塑料袋也大规模兴起。机器设备的引入,也加快了芦屯镇塑料产业的发展。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芦屯镇有塑料生产企业500家,其中有规模的企业约260家,从业人员7000人,年产值20亿元,是芦屯镇最大的支柱产业,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 而当地业内人士称,在农村,家庭作坊式生产塑料袋的比比皆是,加上这部分,芦屯镇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生产厂不下千家。 在人们大规模加入塑料袋生产,利润越来越薄时,刘铁民改做原料销售。他说:“我算是见证了芦屯镇塑料产业的启蒙、发展和壮大,如今,很多芦屯人的生活都与塑料袋联系在一起,此时心情自然很复杂,我不愿是见证它没落的人。” 从粗到精,芦屯人屡创“惊人之举” “当时,有大塑料厂技术员及一些高校专家来芦屯镇考察,都非常惊讶小作坊式企业能把塑料膜吹得那样薄,这让芦屯塑料袋生产界自豪了很久。” 芦屯人最初加工塑料袋,都是从大连等地购进半成品的塑料膜,而后切断热合成袋。 为了节约成本和减少生产环节,芦屯人在与大塑料厂业务交往中,学回来吹塑技术,并将吹塑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塑料协会会长郑兆敏说:“薄的塑料袋才0.0005毫米,是《通知》规定最低标准的1/50。当时,有大塑料厂技术员及一些高校专家来芦屯镇考察,都非常惊讶小作坊式企业能把塑料膜吹得那样薄,这让芦屯塑料袋生产界自豪了很久。” 然而,要将很薄的塑料膜热合成塑料袋,并不是一件易事,电烙热合器稍不留意就将塑料膜烫坏,这一度让大家苦恼不已。而芦屯人吴玉舟彻底消除了人们的苦恼。 今年58岁的吴玉舟最早是镇集体塑料厂的技术员,在人们能吹出超薄塑料膜,却难以热合成塑料袋时,他琢磨试验了很久,造成了一台土式热合机。 老吴说:“机器相当笨重,就像一台大缝纫机。没过两年,一些爱鼓捣的年轻人,在我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更小巧的热合机,直至1994年有电脑操控的机器。” 同样是芦屯人,于勇全发明了点断式技术,将成卷的塑料膜快速点断而热合成塑料袋,改变了传统手压式塑料袋加工。 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塑料协会会长郑兆敏不无感慨地说,那个年代,这些发明者没有专利意识,他们的发明和改造,让整个芦屯镇从事塑料加工的企业都成了受益者,如果这些技术申请专利,他们靠收取专利费就能生活得很好。 明升塑料公司的经理翁兴喜说:“早些年,从外地买一台机器需六七万元,遇到故障只能停产等对方技术员来解决。芦屯塑料袋生产成规模后,本地就生产塑料加工机器了,一台才三四万元,维修也非常方便。” 芦屯镇四台子村,因生产塑料袋集中度高而省内外闻名,如今这里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料、设备到加工、销售甚至出口,几乎都不用出村,每天来购货的车辆络绎不绝。 芦屯镇共24个行政村,像四台子村这样集中化生产塑料袋的村子就有7个。 从喜到忧,芦屯面临怎样的命运转折? “我们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塑料袋上,汽车、飞机、火车上都有塑料用具,塑料制品成千上万种,我们应该走出去,与高校科研单位搞技术对接,开发生产有高科技含量的注塑产品。” 时过境迁,一度让芦屯人引以为豪的超薄塑料袋,如今成为《通知》治理对象。忧虑的情绪在芦屯镇塑料加工业界蔓延。 大通塑料公司老板刘开山和妻子既做老板又当工人,并雇了三四名工人干活。公司年产塑料袋40吨,年纯收入2万余元。 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产品大多都是超薄塑料袋。刘开山随手拿起一个超薄塑料袋说:“以后禁止生产它,对于我们这种小型车间影响太大了,我们还没有能力和设备去转产,也没有转型项目。” 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塑料协会会长郑兆敏说:“超薄塑料袋遭淘汰是必然,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很少有其他产品像塑料袋一样20多年没有变化,没有技术含量和更新,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实施市场准入,而今年《通知》又出台。” 让郑兆敏最忧虑的是芦屯镇大多数塑料加工企业没有危机意识。他说:“我们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塑料袋上,汽车、飞机、火车上都有塑料用具,塑料制品成千上万种,我们应该走出去,与高校科研单位搞技术对接,开发生产有高科技含量的注塑产品。” 2006年,郑兆敏一次南下浙江余姚考察,让他深受“刺激”。“人家25公斤塑料阀门价值4000元,而我们25公斤塑料袋才卖300元。”郑兆敏说。 长城塑料厂老板刘铁民认为,这么大产业完全消亡尚不现实,按国家标准生产厚塑料袋,需要原料更多,对很多企业来说可能还是新机会。但随着人民素质提高,改变不环保的生活习惯,使用量少了,企业自然面临一轮竞争。 也有少数乐观者认为,在替代品尚未被广泛接受时,塑料袋产业所受影响不会太大,因为除商场、超市外,还有大量农贸市场,这也是芦屯超薄塑料袋的主销渠道,而且对这些区域的有效监管也是难题。 目前,芦屯镇绝大多数塑料加工企业,以生产各种款式塑料袋为主。几年前,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意识到塑料袋利润太薄,转而生产塑料管材、饮料瓶等。 然而,大量塑料袋生产厂能否像这几家“先知”成功转型,能否发展成像今天塑料袋这样大的规模,在业界人士看来仍是未知数。 从危到安,转型将伴随着阵痛 “一旦超薄塑料袋列入淘汰产品目录,最有力的整治可能是对不符合生产标准的企业实施惩罚性征税,无力转型的小厂自然会遭淘汰。” 然而,芦屯镇政府对《通知》的关注却是显而易见的。一企业负责人说,就在《通知》发出后,镇政府召集部分规模企业的业主以及专家,先后进行两次座谈,听取意见和研究对策。 政府一人士说,镇政府对这个支柱产业调整布局的想法,几年前已经有了,并组织企业主到南方考察学习,但一来企业主的危机意识没有调动起来,二来如何调整也是课题。 “一个地区,太倚重于一个产业,如遇类似调整,对这个产业和地区经济,都是一次大考验。”营口市经济委员会调研指导一科科长高血心说。 高血心长期从事包装业研究,她研判认为,国家近几年来对环境治理的决心非常坚定,《通知》出台后,后续监管肯定也会有力度。“一旦超薄塑料袋列入淘汰产品目录,最有力的整治可能是对不符合生产标准的企业实施惩罚性征税,无力转型的小厂自然会遭淘汰。” 这种观点被郑兆敏认同,他说:“国家为节能减排,连火电厂都拆,何况这些小作坊式塑料袋生产厂。” 高血心说,芦屯镇这些塑料生产企业,除生产符合标准的塑料袋产品外,出路在于转型,筹集资金搞集约式生产,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但这个转型也面临现实难题,伴随阵痛也是难免。 她认为,转型的关键在于思想,而企业主的小农意识就是障碍,目前,各企业从进原料、生产到销售,都是自成体系的一条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致资源浪费和竞争力弱化。而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地方产业平稳转型。 郑兆敏说:“尽管芦屯镇已经形成这么大的产业规模,却没有一家产品研发中心,这次对芦屯人应该是一个警醒,我们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学习提高,寻找新的机会。” |
||||||
"辽南芦屯镇五百家塑料制品企业面临转行"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