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与矛盾,措施与目标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但是,东北地区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四是区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五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针对东北地区振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以下重大举措: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加速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结构和布局调整,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1 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及工具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
2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发展重点是: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大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发展生物产业,重点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粉末金属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纳米级金属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技术及产品;促进航空产业发展,提升飞机和发动机核心部件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扶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3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建设呼伦贝尔、霍平白、胜利等大型煤电化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炭基地及辽宁铁法等矿区。稳定原油生产能力,扩大天然气生产规模,加大对海拉尔盆地、二连浩特盆地和近海石油勘探力度,综合开发吉林油页岩资源,建设俄罗斯边境至我国东北的原油管道,启动东北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优化电源点和电网建设。积极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搞好重点节能工程,努力推进能源节约。2010年,规划煤炭生产规模3亿吨左右,原油生产规模5700万吨,天然气产量7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
4 提升基础原材料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行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长转变。一是建设新型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炼油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快实施大庆、吉林石化、抚顺石化等乙烯改扩建工程,形成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二是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三是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依托鞍本钢铁集团建设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依托东北特钢建设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设鲅鱼圈钢铁基地,逐步将钢铁工业发展重点由内陆向沿海转移。
5 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
发展化学制药和中药制剂产品,鼓励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建设粮食、肉类、水产品、乳制品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造纸、塑料制品、家具和林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巩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1 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松嫩、松辽平原专用玉米生产优势区、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和三江平原水稻优势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和农机装备的投入力度,促进农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成现代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确保其具备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
———推进精品畜牧业发展及基地建设。
———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基地与农产品出口基地。
2 提升农业发展基础
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改造、品种改良与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等级,建设粮食单产在500公斤/亩左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多渠道筹集资金,“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400万公顷。
———完善农业支撑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积极发展服务业
1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省际间物流节点设施和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共物流配送设施,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大连国际性物流中心,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通辽区域物流中心,打造东北地区综合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金融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改组、改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投资信托、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东北地区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研究设立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推动保险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
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以长春、大连为核心的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和国产动漫产品生产基地。
2 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
提升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
积极发展旅游业。发挥冰雪、森林、草原、湿地、边境及工农业旅游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产品,发展森林旅游、草原旅游、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