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胶价格已经达到近20年以来的最高点,合成胶的价格也持续走高。这使得轮胎、乳胶和胶鞋等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攀升,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巨大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橡胶制品生产商们用什么办法减轻这种负面影响呢?
全球胶价创下新高
今年以来,全球胶价屡创新高,上涨幅度为大多数人始料不及。如5月8日,印尼20号标胶今年首次涨到2美元/千克(原产地离岸价);5月15日,上涨到2.16美元/千克;而去年6月10日该码头的交货价仅为1.41美元/千克。5月27日,我国北京、长春等地5号标胶售价达28500元(吨价,下同)左右,天津地区售价在29000元以上。5月29日,沪胶主力RU608合约报收29310元,逼近3万元大关。最近,价格虽有所回落,但沪胶期价仍在25000元以上。
在天然胶供应趋紧的同时,橡胶需求的刚性增长又加剧了橡胶市场的波动,疯狂的倒买倒卖更是火上加油。那些原本不做天然胶的人纷纷进入市场,而且摊子铺得还挺大。合成胶行业也出现了投机行为。而天然胶的供应并没有显著增长的迹象。
企业收益普遍不佳
很多橡胶制品企业都表示,对解决橡胶价格疯涨带来的危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国Morris乳胶制品公司首席执行官WalterJ.Morris先生抱怨道,'因原材料成本上涨,今年是近26年以来经营业绩最差的一年。而且这种糟糕的情况还在继续,今后还可能会更糟'。
天然胶用量大户———轮胎行业,更是没有回旋的余地。据山东省橡胶工业协会介绍,山东省约8成斜交胎企业出现亏损,众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产子午胎的大型企业虽然形势稍好,但成本也在巨幅上升,企业不堪重负。据计算,我国年产规模在500万条的轮胎企业,胶价上涨将使成本增加1.5亿元以上,远高于企业上年的利润。虽然许多厂家已经调高了产品价格,但远不能抵消胶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大多数轮胎企业老总对今年的收益都表示不乐观。轮胎上市企业年报显示,随着轮胎工业的高速发展,各轮胎企业对相关资源的依赖与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在近年内较难缓解,这将成为今后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不久意外遇难的米其林原首席执行官爱德华·米其林先生此前也曾说过,2006年轮胎制造商将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较难达到预定的业绩目标。
竭尽所能缓解危机
世界橡胶制品生产商都在竭尽所能缓解胶价大幅攀升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运用最多的办法就是提价。如桂林地区轮胎经销商就表示,今年绝大多数轮胎已经至少提价5%~10%,有些品牌还进行了多次提价,未提价的品牌也大多要在7月1日左右开始提价。据山东省橡胶工业协会介绍,近来,山东地区的橡胶制品企业已经开始提价,其中轮胎、胶管胶带和乳胶制品企业的提价幅度估计都在10%以上。另外,米其林公司已把今年原材料价格预期涨幅从原来的11%提高到15%,并将以此为基础调整价格。美国Morris乳胶制品公司于7月1日起调高产品价格,美国帝坦轮胎公司也表示将在必要的时候一次性提高价格。
第二条途径是减少天然胶的用量。今年4月,固特异开发出一种新的聚合物专利产品和橡胶配方,可以减少天然胶用量15%,同时产品的性能不会下降。但连固特异自己都认为,更改天然胶与合成胶比例的潜力也不是无限的。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年会上,许多老总认为,我国轮胎企业可从轮胎减量化设计上来挖掘潜力,减少成本压力。
第三条途径是企业通过整合降低成本。如西川标准公司就实行了内部收缩式整合,计划2007年秋将印第安纳州NewHaven厂的工人及设备搬迁到同在印第安纳州的Topeka厂及Bremen厂,从而将现有的3家工厂合并成2家,以此来降低成本。而俄亥俄州优等混炼胶公司执行的则是外部扩张式整合。该公司通过收购联合橡胶公司,进而对两家企业的销售渠道、生产设备、产品品种进行优势整合,摊低经营成本,不但扩大了服务顾客的地理覆盖范围,也扩展了产品系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陆轮胎北美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停止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厂的轮胎生产,只保留该厂的混炼胶车间。并计划将原来由夏洛特轮胎厂生产的规格、品种,一部分转移到其在美国的其他厂,另一部分转移到巴西和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