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连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发展物流具有明显区位优势。随着建设海峡西岸正式写入“十一五”规划,临港经济强势崛起,加之石油化工产业是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这意味福建省已具备大力发展石化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政府计划投资港口建设资金就达29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5倍。到2010年,福州、厦门亿吨大港将耸立在海峡西岸,福建全省港口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
伴随着大规模港口建设的是临港工业的崛起。一座座数万吨乃至30万吨的深水码头正横空出世;泉州泉港区总投资35亿美元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快马加鞭进行建设,工程在2008年全面建成投产后,每年炼油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生产聚烯烃等化工产品200万吨;投资17.4亿元的泰山石化仓储项目,首期投资7.7亿元建设以燃料油、柴油、原油油库为主的50万立方米仓储库区,年中转油品680万吨,而后逐步扩展至液体化工、煤、液化石油气及固体化工原料等产品,规划建设10万吨级石油化工码头,万吨级、千吨级7个化工泊位,项目远期总库容量将达到130万立方米,年中转油品1250万吨,形成仓储、加工、中转、物流一条龙的经营流程;海洋聚苯树脂有限公司的10万吨/年PS项目建成投产后,又动工兴建了5万吨级、3000吨级、500吨级3个液体化工泊位。这些企业的物流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比较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基地的化工物流业。
湄洲湾北岸在福建LNG项目的带动下,东吴临港化学工业区的塑料加工、聚氨酯加工,以及与轮胎和鞋革配套的橡塑材料等主导产品的发展,促进了化工物流提速发展,专业性的化工物流产业已经形成。如今,湄洲湾南北岸已有肖厝港、秀屿港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又有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完善的路网配套,交通便捷,港口运营成本低,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海关和联检机构也进驻园区加速通关。
在厦门湾,海沧感化基地已建成年产120万吨PTA、32万吨涤沦纺纤、36万吨聚酯切片三个化工项目。“十一五”期间,海沧石化基地重点建设第二条PTA生产线,并兴建80年产万吨PX项目,石化产业产业集群形成,助推物流发展。今年1月正式实现了港口管理一体化。湾内的八大港区功能重新定位,进行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对港政体制的创新完善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厦门港将建成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并逐步向国际中转港方向发展。
在福州地区,福州港将初步建成以大型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为特色主枢纽港。位于福清江阴半岛的福州市工业区化工区,总体规划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划41.8平方公里,紧邻江阴深水天然良港,近中期发展石油、化工、塑料、仓储等工业原料市场及相关加工业。
在漳州地区,位于漳浦东山湾东侧的漳州古雷港口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还可充分利用建设港口仓储优势,通过不同形式生产石油化工中下游产品。在宁德地区,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发展以临港加工和仓储物流为特征的化工产业。
根据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的蓝图,到2010年,福建基本形成以湄洲湾、厦门湾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基地,以及依托大型深水港口的闽东南沿海能源产业基地,临港工业产值将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