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7日召开的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发展50年庆典上,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与会代表谈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据介绍,目前我国树脂产量、质量都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单线生产能力、全行业产值以及出口数量也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树脂产量已超过13万吨,与1985年相比产量翻了两番多,产值超过16亿元。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离子交换树脂行业的准入标准,因此导致该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食品、药品、发酵等行业的推广应用存在阻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速度较慢,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普通型、中低档产品的竞争当中。不足200人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范畴,按照这一被多数国家认可的标准,我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绝大多数属于小企业。小企业在经济实力、技术研发、污染治理等方面相对于大企业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规模经济、建立几个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抗衡力量的大企业,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出路。
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委员会理事长、山东东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文提出,近年来,部分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产品研发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能投入生产的新产品不多,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技术研发是一个投入多见效慢的领域,因此具有实力的大企业只有舍得投入才能有产出。据统计,目前,国内虽已有60多家生产厂及其建立的从事离子交换树脂科研工作的300多人的科研队伍,但这与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