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任何行业都是这样。
当大家关注的焦点从最初的石油到单体再到国家宏观政策到人民币汇率,可以参考的因素越来越多,但是能够对市场准确判断的因素越来越少。市场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我们来具体分析下影响PE市场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融合了政治因素的争斗、大批基金参与的原油
从2002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扬。还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原油价格在20多美元,而现在,3年时间已经翻了近3倍。细究原因,无论是战争、罢工、美元贬值还是欧佩克会议等等,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一点,当能源的使用年数被限定后,有限的能源就不在是单纯的经济产品,而是融合了政治因素的争斗、大批基金的参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低油价的时代已经远去。
至于近期的油价,回顾一下这几年的曲线图,当大部分的声音都站在价格将冲破某一关口的时候,对供应忧虑的增加、对政治因素分析都被大肆渲染的时候,真正的炒家们在离关口一定距离的时候,已经开始悄悄的撤退,等待下一个低点的出现了。但是,原油价格将始终维持高位是即定的事实,不过,越来越频繁的波动将使油价风向标的作用暂时失效了。
天灾回升的单体
在去年关于单体的消息还是少数人关注的焦点,而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不停的问我单体什么价格?听说在什么价格成交的消息是不是真的诸如此类的消息,但实际上,尽管相比油价单体和塑料更近一步,但是对比原油,单体的影响力量还是有些薄弱。很多人认为这次单体的大幅回升是原油大涨和需求回升。但是我们认为,此次价格的变化,更多的取决于不可抗力的出现。由于持续干旱,泰国等地区的裂解装置开工率被迫下降才是导致价格回升的主因。6月上旬一笔略高于当时市场价格的单体成交是被强制执行的合同量,那么由此推断,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和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相同,出于对供应是否充足的恐慌和担忧是此次价格回升的决定因素。当供应量减小或是忧虑情绪集中的时候,供求杠杆当然就是决定价格的唯一方式。
中国经济不再“过热”的声音响起的时候
以前,关注价格变动的无非从原油、单体、国内进口到货等供求关系上来研究判断。但是今年来常常有朋友判断说今年石化市场好,问其为什么?不少人一说起来就是经济复苏,国内需求强劲。前期闹的沸沸扬扬的因为汇率而导致的价格波动就是例子。那么,这就证明,经济政策也将成为影响因素的一个重点。当石油价格超过35美元/桶时,全球经济增长率很难超过3%,因此,在全球经济大环境这个问题上,做空因素大于作多因素。伴随中国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相继出台,在扣除春节因素的影响,CPI在进入2005年后事实上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1-2月CPI同比增长2.9%,3月份为2.7%,4、5月份更降到1.8%。而去年一度有三个月CPI在5%以上,全年的CPI水平则为3.9%。中国经济不再“过热”的声音开始响起。如果真实经济表现与数据所显示的趋势一致,则不仅意味着宏观调控效果的显现,而且,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会随之明显减弱。再加上近期的纺织品等中国出口物品被欧盟等国家勒令限制进口或进行返倾销调查政策的出现,作为包装和间接生产原料的塑料也会受到影响。塑料还将大幅上涨的预言是真的可靠吗?另外,由于中国政治结构的本身原因,石化行业是国有垄断行业,那么,国家出台的政策在越来越透明的市场上的重量也是大幅增加的。
当上游和大供应商开始联手
PE,消费量位居五大合成树脂第一位。2004年全年国内产量431万吨,.表观需求量约940万吨, 2005年国内新增PE产能约200万吨/年,那么供应缺口依旧很大。
市场没货口号下有个因素不得不注意,所谓的没货,通常指的是社会和石化库存及外盘到货量减少。今年赛科和扬巴等外来和尚与国内石化开始进步的管理营销理念的影响下,上游销售方向开始主攻下游工厂。前期某新厂家和某外商为了吸引下游工厂不惜相互砸价事情最近也在发生。那么一些产量没有经过中间流通环节直接步入了下游厂家处,石化的库存量就相应减少了。
日前很多市场人士传言,此次价格回升恐怕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 素,中石化统销的试运行。中石化高层曾在揭牌当天的用户座谈会上表示,7月统销公司将正式试运行。那么6月底各下属石化厂家的库存考核很可能就是与统销公司资源对接的时候。按照石化的经营思维,各厂家很可能会想办法联手将市场在月底前推向一个高峰,获取最大利益。如果消息属实,那么一些市场人士感觉到的石化两巨头在试图拉市场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近日外盘市场在RMB市场价格回升因素的提震下,在国外生产单体的工厂开工率下降导致部分进口商处于供应忧虑的担心而开始加紧跟单,外盘成交在外商货紧和吃货了也喊没货的中间商的统一口号中不断上升,外盘价格顺势水涨船高,买涨不买跌的扎堆心态再度吸引了大批商家的吃货行为,外商的库存压力迅速缓解。
下游工厂随用随进中间商短线操作
还是这组数据:PE,消费量位居五大合成树脂第一位。2004年全年国内产量431万吨,.表观需求量约940万吨。不可否认,今年的下游需求较之去年明显有很大回升,下游需求量的增长是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有理由绝对看好7月的市场。
下游工厂在市场频繁的价格波动中逐渐变聪明,厂家不再备货生产,随用随进的政策成了最能抵抗风险的办法。而贸易商出于对如此大的波动差的恐慌,多数采用的是短线不压库存的操作方法。而这正方便了国产大石化和外商操控市场能力的提高。当货源都集中在上游和少数人手里的时候,一种市场缺货的现象应运而升。这也正式为什么今年的市场总体波动在逐渐变频繁的原因之一。下游集中拿货的那几天,中间商的蜂拥和大资源商的表面低库存运作方式就会迅速将价格拉高在一定程度。中途吸货的一些中小贸易商则会在行情尾端努力支撑,造成了现在市场好几天、僵几天、掉一点、再好几天的行情。
利空和利好各站一边 7月市场是红是黑?
7月市场的把握关键在于需求和供应量的平衡上,5-6月份外盘价格连续下跌,后期的暗盘操作更是把一些等待底部的贸易商胃口调的足足的。抱着认为后面的市场行情会比想象中好的商家开始大量买进,外盘成交大幅增长不仅把价格快速提高,更预示着7-8月份将迎来很多次集中到货风潮。而从7月开始,限电对下游需求的钳制会陆续显现,据国家电力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电力缺口和去年相仿。回顾去年,在塑料消费比重达70%的的华东华南因限电造成的需求减弱是惊人的。
由于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价格将盘横高位的可能不是没有,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增加使得市场很难预料,考虑到需求减弱和运输等成本增加因素,所以我们认为,7月的市场连续波动逐渐下行的行情将成为主导。在没有突发状况影响的情况下,7月市场恐怕很难逃离打造底部的黑色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