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BS回料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ABS回料行情 关于
您的当前位置:ABS回料网首页 >> ABS回料 >> 国产ABS树脂“不能捆住手脚让人打”
  
推荐

推荐

 

国产ABS树脂“不能捆住手脚让人打”

    ABS是ABS树脂的简称,属新型高分子材料,由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等原料聚合而成。因其具有优异的抗冲击和综合加工应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建材、汽车工业和工业结构材料等领域。

    国外ABS树脂的生产和应用起步较早,1947年美国橡胶公司首批开发成功。我国ABS树脂的研发起步也并不算晚。早在1963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合成橡胶基地,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原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橡胶厂)为解决国防急需,便开始了ABS树脂的研究工作,1970年建成国内首套装置,1975年投入运转,年生产能力2000吨。其应用工作几乎与日本同步。

    但由于ABS树脂生产工艺复杂,工序配套难度大,兰州石化和上海高桥石化先后依靠自身力量研究开发的两套装置均未能形成生产能力,进入淘汰行列。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国ABS市场需求加大,国内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装置。1982年,兰州石化从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1983年,高桥石化从美国引进技术;1986年,吉林石化从日本引进技术。3家各自建成年产1万吨生产装置。80年代末,我国ABS的生产能力达3.3万吨,产量1.35万吨。

    进入90年代,国产ABS开始快速发展,改造、新建、联建三种方式使得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兰州石化由1万吨改2万吨,再到5万吨。大庆石化一次引进新建5万吨。吉林石化动作更为强劲,投巨资引进建成10万吨生产装置,成为国内之最。稍后的1998年,韩国LG公司及台湾省国乔公司先后在宁波、镇江各建5万吨生产装置。

    即便这样,到2001年,我国国产ABS总生产能力不过56万吨,年实际生产量不到45万吨。而我国对ABS的年需求量却高达140多万吨,属全球第一。100万吨的市场缺口,自家门口的市场,让谁想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情形恰恰相反,国产品牌市场需求低迷,生产厂家“九死一生”。就连曾经独领风骚、得过产品金奖的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和拥有用户满意产品的大庆石化总厂合成树脂厂均不能幸免。装置负荷不满,企业效益不佳,资金流动困难,市场占有乏力。现实是那么的让人揪心。当前,国产ABS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就10%多一点,其余均为进口产品所拥有。各厂家奋力打拼,但在有限市场份额中推出的产品价格也总是低人一等。

    拨开迷雾:国产ABS困在何处

    在局内人眼里,国产ABS之所以这么难,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但要说到主在何处、客在何处,各自的认识就不尽相同了。先说客观。一是来自国际市场的“挤压”。就全球来讲,ABS生产能力是严重过剩的。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公司生产ABS树脂,2001年的总产量已突破500万吨。供大于求,国际市场疲软,大量过剩产品转向中国市场寻求出路,进口价格不断下跌,转而挤压国产品牌。2000年,我国净进口ABS 144万吨,2001年为135万吨。这几乎等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总量。国产品牌难有喘息空间。一吨产品净赚万元的辉煌无法再续。二是下游需求减缓。ABS的三大应用领域是电子电器、汽车、器具,各国因经济状况不同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家电是ABS的最大用户。一般而言,生产一台冰箱需ABS10公斤,一台彩电需2—5公斤,一台洗衣机需3公斤左右。然而目前我国家电产品日趋饱和,汽车行业同样受到冲击,来自这方面的需求正在减缓,最终的结果是要求上游原料ABS降价。而且近年来,下游用户的需求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用多少买多少”,不利于市场的活跃,也不利于价格的启动。
    对这一原因,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下面的原因更甚之,即部分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同行的恶性竞争。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ABS市场各种披着合法外衣的走私依然存在。除此之外,个别地方企业擅自降价扰乱市场,部分南方企业金钱开路,实施不正当竞争。有生产厂家代表跟记者讲起,有南方企业召开订货会,所有用户不问你来自何方,进门便是一条沉甸甸的金项链。一位多年从事ABS生产的企业领导则坚持认为,我国家电业合资普遍,各厂家所用ABS树脂大多由合资方所在地提供,并伴有暗箱操作的搭车销售,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再说主观。第一条,技不如人,尤其是产品质量难上档次。我们的装置清一色的引进,所产产品本身有个时间差。我们的产品大路货居多,新品开发力度不大,专用料的研究不够。第二条,装置规模偏小,成本偏大,无规模效益可言。我国目前最大的ABS生产装置也就是吉林石化即将完成扩改的15万吨,其他公司均徘徊在5万吨左右,这和国外许多公司的几十万吨甚至百万吨的生产规模无法相提并论。第三条,销售机制不畅,综合服务严重滞后。我们在满足用户需求上普遍没有人家做得好。尤其是中油系统统购统销后,付款方式相对不够灵活,产销衔接不够紧密,经销商不够积极,市场推动不力。

    “不能捆住手脚让人家打”

    从事ABS研发近40年的教授级高工张传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现在是捆起手脚来和人家竞争,人家是抡圆了拳头“打”我们。

    谈到国内ABS生产企业如何迎接挑战,实现突围。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长火金三有过系统的思考,他的看法是:一要解决好企业所需原料,立足本企业为宜;二要实现一定的生产规模,20万—50万吨为宜;三要引进最新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四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专用料上下功夫。张传贤高工对此表示赞同,但他同时认为我们现行销售体制有待商榷,他建议,对于ABS这样的特殊化工产品,甚至可以考虑实施独立的产供销一体化。理由是ABS如果维持现状,国产品牌全军覆灭绝不是危言耸听。再看市场需求,2005年我国的ABS的需求将达到160万吨。再说远一点,如果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ABS的需求将高达500万吨。那将是一块多大的蛋糕。

    绝不仅仅是ABS

    ABS的悲情遭遇绝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不少国内化工产品的命运。
    情形是那么的相似: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眼前,我们无法拥有足够的份额。我们的产品开发不迟,生产不晚,可往往是醒得早、起得早,在赶路时被人落在了后面。国门一开,为赶路,我们开始大规模引进技术、新建装置,装置一投产,包袱背上身,企业十之八九效益不佳。对于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我们都知道其重要性,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差一点、慢半拍。我们甚至愿意质量过剩,也不大真正懂得满足用户需求。好不容易拓展的市场,往往遭到的是自家兄弟的无序竞争。更为苦涩的是,市场总有些说不清的东西在左右,几个甚至一两个个体户就能左右一个产品的命运。

    从ABS身上,让人思考的太多太多!

 

"国产ABS树脂“不能捆住手脚让人打”"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Copyright © 2008  ABS回料网版权所有 | ABS回料 |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 ABS回料行情